■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,担负起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新使命,为产业升级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
■ 要以真实项目、典型任务为载体开展实战化训练,实现“做中学、学中做”
近日,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印发《关于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的指导意见》。《意见》指出,从2025年至2027年,聚焦高精尖产业、急需行业以及就业重点群体,开展补贴性培训3000万人次以上。这一行动计划,不仅是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举措,更是重塑国家人力资源发展模式的制度性意见。
《意见》精准锁定先进制造、数字经济、低空经济、交通运输、农业农村、生活服务等关键领域,正契合了当前全球产业竞争从资源禀赋转向能力禀赋的深刻变革。产业的高阶竞争,其核心在于技术创新、工艺沉淀与人才厚度。大规模、高质量的技能培训,正是将前沿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,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“最后一公里”,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“技能燃料”。
当前,“就业难”与“招工难”并存的结构性矛盾,根源在于劳动力技能供给与产业升级需求之间的错配。《意见》直指痛点,通过精准聚焦企业职工、高校毕业生、农民工等重点群体,以大规模补贴性培训弥合技能鸿沟,提升劳动者的岗位适配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。这不仅是兜牢民生底线的务实之举,更是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、促进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的科学路径。
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石。此次行动规模宏大、目标清晰、覆盖广泛,是国家层面强化人力资源深度开发、构建人才资源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投资。通过系统性提升劳动者整体技能素质,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可靠、规模宏大的人才储备,有利于确保国家发展动能接续转换的人才供给链安全稳定。
面对国家赋予的重大任务和时代召唤,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,担负起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新使命,为产业升级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,成为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效的“主战场”。
聚焦内涵建设,筑牢高质量培训主阵地。要紧密围绕《意见》明确的重点产业领域,深入行业企业调研,精准把握岗位能力需求新变化、新技术、新工艺。联合龙头企业、行业协会,共同开发模块化、项目化、阶梯式的培训课程包,确保培训内容紧贴产业前沿,直击技能短板。将“岗位需求”作为培训的逻辑起点,是提升培训实效性的前提。要大力推行《意见》倡导的“岗位需求+技能培训+技能评价+就业服务”项目化培训模式,依托院校自身强大的实践教学资源和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,将培训置于真实或高度仿真的生产情境中。要以真实项目、典型任务为载体开展实战化训练,实现“做中学、学中做”。
聚焦多元协同,构建优势资源融合生态圈。高职院校要主动“走出去”,深入园区、行业、企业,成为企业可信赖的“技能提升伙伴”。针对企业不同需求提供“一企一策”甚至“一岗一策”的定制化培训解决方案。通过“厂中校”“校中厂”“在线学习+线下实训”等灵活模式,将优质师资、课程和设备资源直接输送到生产一线,切实降低企业培训成本,提升培训的实效性。此外,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组织协调、标准引领、资源整合方面的枢纽作用,主动联合优质培训机构、公共实训基地、行业组织等,共建共享实训平台、师资库、课程资源库、案例库。通过优势互补、分工协作,构建覆盖广泛、运行高效的区域性职业技能培训网络,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、服务覆盖最优化。
聚焦人才评价改革,提升职业技能证书含金量。《意见》要求大力推行“新八级工”职业技能等级制度,这是破除技能人才成长“天花板”、拓展职业发展空间的重大改革。高职院校要深刻理解其内涵,积极争取人社部门的支持,深度参与相关标准制定。依据“新八级工”要求,科学构建校内技能培训与等级认定体系,为学生和参训学员提供权威、规范、便捷的技能等级评价服务,搭建清晰的技能成长阶梯。同时,积极参与国家技能等级评价标准化、体系化建设,严格考评流程,强化过程管理,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真正成为劳动者技能水平的“硬标识”和就业市场的“通行证”。
(作者肖梅系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)